2014-02-01

2013 上完 29 門開放式線上課程 (MOOC) 的心得

MOOC 與我

我第一次聽說線上課程約 2008 左右,那時美國幾間工程名校,如 MITStanford 將課程錄影放上網路,當時我也不以為意,隨意下載了幾堂課,隨便看看也就忘記這件事情了。我第二次聽到線上課程是 2012 左右,當時 Coursera 剛開,實驗室的同學找我一起修 Stanford  Daphne Koller 開的 Probablisitc Graphical Models (PGM),但是一聽到他們每個禮拜要特別找個時間與會議室來看影片,平常在課堂上很容易分心的我也就婉拒了,而他們最後也只看了兩三個禮拜,最後因為作業太多也就作罷。

直到 2013 三月初,我的大學同學 U 君傳給我一門 Natural Language Procesing (NLP) 的課,問我要不要一起學,我才因為對於語言的興趣,第一次對線上課程真正感到興趣。而不上還好,一上即一發不可收拾,看了一點影片之後發現線上課程的好處與樂趣,我又隨即註冊了幾門其他的課程,一路選修各式各樣的課。直到 2013 年底,總共完成了 29 門課。

以下為這一年以來上完 29 門課的綜合心得分享。


MOOC 與實體課程

我喜歡 MOOC 遠遠勝過於實體課程。我是一個很容易分心的人,無論是老師講太慢覺得無趣,還是老師講太快聽不懂,甚至是窗外有鴻鵠飛過或突然想到很好笑的笑話,總之有千百種分心的方式就對了。國小國中有時候老師還會管,上高中以後就無法無天,再也不能專心了。即使我大學的時候幾乎沒有翹過課,都想盡辦法坐在教室中,但三個小時的課,扣掉分心跟睡著的部分,真的聽進去的只有 30 分鐘不到,然後總是要在下課以後問 D 君:「剛剛上的很難嗎?」,總是會告訴我:「喔,也沒有太難啦。」,讓我每天都可以無憂無慮地跟同學一起去吃飯。

但同樣的事情沒有在 MOOC 中發生,由於可以調整語音速度,老師講話的速度總是可以跟我理解的速度一樣,太難就放慢,太簡單就快轉,還可以直接跳過已經熟悉的章節,如果沒聽懂的,還可以反覆撥放直到聽懂理解為止。如果剛好有人找我打一場遊戲,或是找我聊天、吃飯,還可以暫停,下次繼續。我活了這麼多年,直到上 NLP 第一周課程時才第一次體會到上課學東西的喜悅,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有人教比較快」的道理,不然我以前總覺得別人講我也聽不懂,最後還是得自己慢慢看。

MOOC 除了可以加速撥放或跳過影片節省時間以外,也沒有行政上所需要的時間。80 分鐘的實體課,加上通勤通常少說也要 100 分鐘,加上投影機有時候還會壞掉,或是老師突然臨時有事取消或遲到,甚至是還會有同學在上課的時候把水管踢爆,讓教室淹水,而必須停課。我上了一年的 MOOC 除了偶爾網路連線不順,需要下載影片,而非線上觀看以外,實在是沒有碰到太多技術性的問題,也省了很多時間。

另一方面,以前大學的時候,修課總是很怕沒有人問,雖然名義上有 Office Hours 可是以前大學的時候也不是很懂得運用。在 MOOC 中,則是有討論區,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上討論區發問。如果你跟我一樣都是最後一秒才開始寫作業的人,通常都可以直接在討論區上找到自己要問的問題。

當然,實體課程還是有他的好處的,老師助教能給每個學生的資源相對較多,作業也有專業的助教幫忙批改,而不是使用線上自動系統或與其他修課的同學互評。實體課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上課即時發問,直接跟老師討論不懂之處,不過像我本來在課堂上就已經不太專心的人,可能就也沒辦法享受這點好處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我現在已經回不去了,最近上了一門自己學校的實體課,總是很想把老師快轉,或是跳過比較熟悉的部分。

MOOC 與生活

開始上 MOOC 以前,我總覺得每天在學校忙完回家,吃個飯,稍微上個網以外,好像也就不能做什麼事情了。直到上了 MOOC 以後,才發現原來時間有這麼多,可以這麼仔細的運用。以前覺得兩個小時只能上一下 facebook 或是看個 YouTube 就過去了,但後來才知道原來每天晚上光是花在這些東西的時間上,就可以上一到兩門課了。如果每天都把這些時間挪到 MOOC 上,其實就可以同時上七門課以上。上有趣的、自己想學的課時,一個晚上從六點看到半夜一點,就可以上五六門課一周的內容。突然間,連十分鐘的零碎時間都變得很寶貴,因為好幾個十分鐘拼湊起來,就可以看完一周的課程,而什麼都不做,十分鐘也就如此過去了。

我自己選了不少專業以外的課程,起初只是好玩,沒有想太多,但後來隨著選修了越來越多專業以外的東西,我除了學到那些知識本身以外,我發現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學到了各種不同領域的人的思維。除了在學校轉角看到一家新開的中國餐廳時,能不會再武斷說出「這麼難吃一定會倒」,而試著說出這家餐廳與其他餐廳相比的競爭優勢(雖然九成還是在亂講)以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Perry Mehrling 的貨幣銀行學:Mehrling 教授主張以錢為出發點 (money view) 的貨銀討論,認為當下生存限制 (survival constraint) 主導了銀行的行為與市場價格,而非傳統經濟學家認為的「過去決定了現在的價格」,或財金學者主張的「未來決定了現在的價格」。換個角度想,人生何嘗也不是如此,很多時候解決當下的困難,人生才會持續前進,或著才能有所謂的明天。如果一直活在過去,而認為過去決定了現在的一切,就會變得沒有希望,如果一直想著未來而不花心思在現在,則會陷入「明日復明日」的迴圈。

總之,經過這一年的洗禮,我覺得我的生活變得更富足、更有趣,我也對生活中周遭的事物更有好奇心。

2013 課程回顧

雖然名目上總共拿到了 29 門課的證書,有一些課程的影片沒有全部看完,有幾門課甚至只看了少數影片就去寫作業跟考試了,這讓我不禁反思成績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又到底為什麼要上課。我的結論是這樣,也很老梗,就是其實學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分數相對也沒那麼重要。證書與成績是用來讓別人知道你多多少少會一點,但到底有多會,內行人一問就知道到底有多少了。對於只是增廣見聞的課程來說這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對於專業而言,證書與成績其實就真的沒什麼意義了。

以下列出我所有上過的課程與喜歡的程度。

五顆星(推薦)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ichael Collins)
Games without Chance: Combinatorial Game Theory
Gam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
Think Again: How to Reason and Argue
The Ancient Greeks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Part On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Part Two
From the Big Bang to Dark Energy
Conditions of War and Peace

四顆星(還不錯)
Networked Life
Foundations of Business Strategy
New Models of Business in Societ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Computational Investing, Part I

三顆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我還是上完了)
Child Nutrition and Cooking 2.0 (因為有一個食譜害我做了一道很難吃的菜)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Land Management(影片有點太長,切得不夠細)
Introduction to Logic(老師講太簡略,不易理解)
The Role of the Renminbi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只是一系列的演講,非課程)
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內容還不錯,但很多符號不清楚、影片可以更用心剪接錄製)


沒有認真上,無法評論的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Markets with Frictions
The New Nordic Diet - from Gastronomy to Health
Video Games and Learning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Change
C++ For C Programm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